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千年清芬家风长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10-24 08:23:12

  无锡钱氏可溯至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,包括湖头、堠山两支,分别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(1011)、南宋宝庆元年(1225)迁入无锡。千百年来,无锡钱氏绵延不衰、人才辈出,特别是近代以来,涌现出钱基博、钱穆、钱锺书、钱伟长等一大批优秀人才。无锡钱氏的兴盛,与《钱氏家训》“善事国家、重德修身、崇文尚学”“利在一身勿谋也,利在天下者必谋之”的精神内涵息息相关。

  子孙虽愚 诗书须读

  在无锡老城的新街巷(旧称七尺场),一栋青砖黛瓦的江南宅院静立巷陌,这里便是钱基博、钱锺书父子曾经居住的“绳武堂”。堂名源自《诗经·大雅·下武》的“昭兹来许,绳其祖武”,有继承祖业之意。作为吴越钱氏始祖,钱镠出身贫寒却喜读诗书,因此获益良多,于是要求子孙们也这么做,立下“子孙虽愚,诗书须读”的家训。这一家训在近代学术大家钱基博、钱锺书父子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钱基博、钱锺书父子属无锡钱氏堠山一支。钱基博生于“三世传经,为童子师”的书香门庭,五岁就跟着长兄钱基成读书,九岁已能背诵“四书五经”等典籍。他一生奉“求知”为圭臬,自言:“生平无营求,淡嗜欲而勤于所职;暇则读书,虽寝食不辍。”执教高校数十载,著述等身,却甘守清贫,晚年更将五万余册藏书及毕生所集甲骨、书画等珍品捐赠公家,唯留满室书香昭示后人。其治学之严、修身之洁,堪为钱氏“诗书传家”的典范。

  钱基博深谙家训精髓,对子女教育尤为严格。长子钱锺书幼年过继给了伯父钱基成,伯父十分宠爱,常带其游玩于茶馆书摊。少年锺书在此时遍览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说唐》等小说,虽然滋养了文学兴趣与想象力,却也养成了散漫习性。钱基博对此忧心忡忡。1920年,钱基成离世,钱基博接手管教。见钱锺书好“臧否人物”、疏于课业,便将其字改为“默存”,取《易经》“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”之意,并告诫他“大器晚成,蓄之久而酝酿熟也”。

  自此,钱锺书起早贪黑地读书,在父亲系统指导下,精研《古文辞类纂》《骈体文钞》《十八家诗钞》等经典。严苛训练铸就硬功,日后他提笔成文,字字珠玑。高中时,他参加国文、英文竞赛都得到第一名,其能力不仅得到父亲肯定,甚至能代父亲为钱穆的《国学概论》作序,笔法老到、观点辛辣,父亲览后也觉无懈可击,一字不易。

  1929年,钱锺书从无锡辅仁高级中学毕业,以中英文特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。四年后,被上海光华大学(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)聘为外文系讲师,讲授西洋文学和文学批评两科。彼时,钱基博在光华大学中文系任教,父子执教一校、同期论学。《光华大学半月刊》第七期,前有钱基博《骈文通义》,后有钱锺书《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》补其父之遗阙,一时传为美谈。

  “诗书传家”之风,非独钟于一人。绳武堂内,钱基博、钱基厚兄弟对“锺”字辈子侄一视同仁。“锺”字辈中,钱锺韩成长为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,为中国科学院院士;钱锺汉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光华大学国文系毕业,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无锡市副市长等职,晚年著有《商埠春秋》,以小说形式呈现近代无锡工商业发展历程;其他人也都卓有成就,延续家族书香。

  慎微戒骄 忠厚传家

  位于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七房桥村的钱氏故居,是国学大家钱穆与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钱伟长的童年居所。钱氏故居怀海堂内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工程力学家钱令希所书的《钱氏家训》。

  《钱氏家训》共六百余字,包括个人、家庭、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。在“个人篇”倡导“持躬不可不谨严,临财不可不廉介”“处事不可不决断,存心不可不宽厚”;在“家庭篇”要求“勤俭为本,自必丰亨”“忠厚传家,乃能长久”;在“社会篇”提出“救灾周急,排难解纷”“私见尽要铲除,公益概行提倡”“不见利而起谋,不见才而生嫉”;在“国家篇”叮嘱“执法如山,守身如玉”“爱民如子,去蠹去仇”“利在一身勿谋也,利在天下者必谋之”。其中的“清廉立身”之诫、“逆境守节”之志,早已融入钱氏血脉,不断激励钱氏后人严谨治家、克勤克俭、崇文重教。

  翻阅钱氏族谱,这里曾走出六位院士,除了前面提及的钱穆、钱伟长、钱令希外,还有物理学家钱临照、经济学家钱俊瑞和环境工程专家钱易,创造了“一门六院士”的奇迹,他们以各自的生命轨迹展现了这部家训的经久魅力。

  醇厚的家风,往往能由一些细节、一些小事展现。钱穆属无锡钱氏湖头一支,幼年时聪明过人,记忆力极强,有过目不忘的本领。一天,父亲好友来家中做客,一位客人提出让钱穆背诵《三国演义》里“诸葛亮舌战群儒”一节,钱穆随即非常流利地全部背了出来。客人们听后,连连拍手称赞钱穆是“神童”,将来必能成大事。听到赞扬,钱穆不免有些得意,又自告奋勇背诵了《三国演义》的几个章节,自然又引来了一片叫好声。第二天路过一座桥,父亲问钱穆是否认得“桥”字,钱穆说认得。又问将“桥”的偏旁由“木”换成“马”是什么字,钱穆说是“骄”。父亲又问钱穆是否知道“骄”的意思,钱穆说知道。这时,父亲挽着钱穆的手臂,轻声问他昨天的行为是否和“骄”字相近?钱穆这时才明白父亲的用意,从此将“戒骄”二字牢记于心。

  作为无锡钱氏的另一支,钱基博、钱锺书父子同样是绳墨传家,恶习不染。钱基博以峻厉目光审视子弟品行,深恶吃喝嫖赌之习。绳墨之严,不仅在学问上,亦在生活细节上,他常自得宣称:“我儿子都不抽香烟。”钱锺书在清华求学时,父亲在家书中谆谆告诫“做一仁人君子,比做一名士尤切要”。即使成名,钱锺书与夫人杨绛依旧分外朴素,家中沙发是历经多年的旧物,色彩已近褪尽。而所谓的书架,也不过是四块木板与几块砖头简单搭建起来的,家中几乎不见一件“豪华”之物,契合家训中“勤俭为本”的要求。

  此外,为了让家族中的穷苦孩子有书可读、有饭可吃,《钱氏家训》规定“兴启蒙之义塾,设积谷之社仓”。在范仲淹的提倡之下,古代许多大家族都设立了义庄等慈善设施以救济族人,确保其受到教育、生活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上。无锡钱氏也不例外,设立义田、义庄等,并明文规定其中一部分田产或盈利,必须作为教育经费,确保子弟不分贫富都能上学。新吴区鸿山街道现存“怀海义庄”,其宗旨就是“救灾周急、恤孤矜寡、排难解纷、兴学育才”,钱穆和钱伟长曾因家境贫寒读不起书,最终在义庄的资助下得以继续学业。

  学成报国 胸怀天下

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商务印书馆推出了钱穆在抗战期间所著《国史大纲》的简体字版。打开《国史大纲》,首先是他正告读者应具备的信念,一国之民应知一国之史,而“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,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”,读来令人感动不已。

  无锡钱氏注重“学成报国”。钱穆之“学成”,在于他贯通经史子集,著述等身,一生专著多达80余种1700余万字,其《国史大纲》《中国文化史导论》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等作品,以了解之同情探究中华文明、表彰中华文明。而他的“报国”就表现在这些作品中。当日本侵华,山河破碎,民族危亡之际,钱穆深感提振民族精神之紧迫。在大后方艰苦的条件下,他著成《国史大纲》,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。此书见解精辟,感情充沛,他从历史纵深论证中国不会亡,以笔为枪,鼓舞士气。

  钱穆晚年定居台北后,继续以表彰中华文明为己任。1990年,钱穆留下绝笔《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》,认为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将对人类未来大有贡献,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不绝,“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,自古以来既能注意到不违背天,不违背自然,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”。生命之火即将燃尽,他的心中所念仍是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。

  钱伟长是钱穆之侄。他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,他曾说“我没有专业,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”,这一铮铮誓言尽显其家国情怀。

  钱伟长的求学之路,布满荆棘。幼年家宅被焚,随父钱挚、四叔钱穆辗转求学。刚入苏州高中仅一月,父亲英年早逝,家徒四壁。幸得族人接济和钱穆全力资助,他才得以完成学业。1931年,他以国文、历史双满分考入清华大学。九一八事变的爆发,让他毅然决定“弃文学理”,转向“科学救国”。面对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的劝阻,他意志坚定,立下“军令状”:试读一年,数理化任何一门低于70分即转回文科。凭借超人的勤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,他不仅达标,更在四年本科和两年研究生期间,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,横跨物理、数学、化学、机械、电机等多学科,涉猎极广,打下了异常坚实深厚的数理基础。其“学成”之志,自始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。

  抗战胜利后,钱伟长于1946年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和生活待遇,毅然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。1948年,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他前去任教,钱伟长办理签证面对申请表中“若中美交战,你是否忠于美国”一栏时,毫不犹豫填写了“NO”,并放弃前去任教。钱伟长将全部才智奉献给新中国的科技与教育事业,与钱学森、钱三强被周总理誉为中国科技界的“三钱”。他曾言:“回顾我这一辈子,归根到底,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”;“我一生当中所有重大选择都是为了祖国”。《钱氏家训》有言“利在一身勿谋也,利在天下者必谋之”,字字千钧,掷地有声,钱伟长的选择赋予了它时代内涵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,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。”无锡钱氏家风如太湖之水,润物无声,滋养代代英杰,亦为当代人立起精神丰碑——当个人志趣与家国所需相逢,当学术精进与道德修持相融,才能写就一个顶天立地的人。2021年6月,“规约习俗(钱氏家训家教)”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《钱氏家训》已跨越钱氏一族一姓的范畴,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,在绵长而壮阔的历史长卷中守正创新,续写新的辉煌。(郑宜 沈周)

>>><<<